培训首页  >  汉语新闻  >  国外关于“口吃认知疗法”最新研究进展.

国外关于“口吃认知疗法”最新研究进展.

[2020-11-16 17:22:19] 浏览量:343 来源:

南京岳帅口吃培训

国外关于口吃认知疗法最新研究进展.

 

国外关于口吃认知疗法最新研究进展,专家搜集国外资料解释说,认知治疗,或者cognitive-behaviour治疗法(C),正变得越来越所指的口吃的人一起工作。简炸从迈克尔·阿拉斯加帕琳中心,英国伦敦,讨论了它的一些的核心理论和临床的原则。

认知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最初开发亚伦·贝克在1960年的理解和抑郁症。贝克提出,作为人类,我们正不断地从事一过程的过滤和解释的信息,以便使世界变得有意义并且我们的经验。

尽管这是有用的,因为它可以使世界更可预测的,他认为我们有时会使错误,过早下结论或一般来说错事。而这是人类的本性,会犯错误,贝克提出一些人会发展成系统、没有偏见在他们的方式解释信息、模式毫无用处的负面或有助于解释思考自己易感的情感问题。

认知理论如此强调的认知的作用、假设和思想的核心理念)在解释人们的感受。例如,当人们感到焦虑,那是因为他们在预测,一场即将到来的状况会威胁。此外,激发焦虑会更高更一个人的观点,担心可能会发生的事件是,更受到威胁如果真发生这样的事,越短,人们把自己看成是能对付它。

贝克也提出的思想、感觉、生理和行为反应是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当我们得到焦虑wired-in触发的反应的物理的情绪,比如,“蝴蝶或增加的心率,也是一种自然和本能行为反应保护的东西,如避免来源的威胁。

此外,在困难的环境下人们倾向于对方法,无意中会加剧或加固问题,创造一个的恶性循环。继续为例,焦虑,避免令人害怕的情况可能得到一个个人的逃过一劫了,”但最终拦阻他们发现事情可能会其实已经可以了,或者不是那么差劲,他们担心,甚至有可能会解决。人失去的机会建立信心和他们的恐惧带来形势下加强。

这与口吃有关吗?那些口吃者经常注意到当他们感到担心来说这是与负面想法或预测这种情况。这些书容易口吃本身(如下:“我要卡”;“它会永远继续下去”),别人会有何反应(如下:“他们都嘲笑我,他们会不理我”),以及如何将它们被(如下:“他们会认为更少的我”,“他们会认为有毛病。我”)

他们可能会发现他们的方法的具体情况,更多的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比那些没有做了,因此,他们确实是更容易口吃了。或者他们可以应付做一些保护,如决定不说话,或选择安全的话,它可以提供短期方案,不适合和他们希望如何处理口吃长期的积累。

重要的是,动态的负面自我交谈和使用没有用处的因应策略能成为一个模式,而不是减少了忧虑说话。在一个更深层次、更复杂的水平,个人不得开发一个托换体系的消极思想和信仰更普遍地影响他们如何体验世界。

研究和证据基地,没有大量的研究使用的认知治疗和人结巴是然而,几项研究已经讨论了联系,给社会焦虑和口吃重量的理论观点使用。炒、BotterillPring(2009)'Brian,Onslow孟席斯,小贩那里买到了那本书(2008)最近提交给使用认知疗法的治疗的组成,分别、十几岁的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口吃,和临床水平一定似乎适合在客户的经验和治疗的目标。

总之,认知治疗不关心教学客户的积极地思考的或更多的理性。它所关心的帮助人们懂得他们的想法影响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且应付困难更有效的进行,更为灵活,他们怎麽看待和应对的情况下,开发更多有效的解决问题能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更多的帮助,发展自我的核心信仰获得。它提供了一个结构,治疗师来探究他们自己负面的思想,情感和反应,理解父母的焦虑更好。

迈克尔·阿拉斯加帕琳中心认知治疗被整合到流畅技巧,desensitisation工作或一般的沟通技巧,或可交付的年轻人和成年人要更多地关注心理方面的经验。特别重要工作,在孩子、家长、年轻人在发展中具有较强鲁棒性的口吃的自我矫正(张景辉口吃病康复治疗总思路),我们知道,病毒性感冒出现发烧、头晕、伤风、流鼻泪这些症状是怎么来的?病根是其感冒病毒。如何治疗感冒:首先允许(心理学上叫接纳)症状,接受患病这一现实,不要怨天尤人,稍安勿躁,去看医生,查找症状的原因,找到病之原因后立即对症下药。

口吃病出现连发、中阻、拖音、难发等客观症状,同时也伴随着恐惧、预感、对抗、纠缠、强迫、痛苦等心理症状。这些症状是怎么来的?张景晖理论认为,口吃病的病根是错误的认识。

如何治疗口吃病?张景晖疗法认为:首先允许(心理学上叫接纳)口吃病的客观症状和心理症状,接受患病这一现实,不要怨天尤人,要认真查找口吃病症状的原因。通过接受正确的理论,深刻地剖析口吃病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找到病之原因后立即对症下药:彻底批判错误的认识,改变错误的观念,放弃不切实际的评价,深刻反省自己的主观思想问题,从口吃的迷雾中走出来,从作茧自缚的茧中解放出来。

在康复过程中,又要顺其自然,循序渐进,为所当为: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缺什么补什么,充实自己,整体提升自己。否则,由于言语状况与现实很难融合,容易导致来之不易的正确思想功亏一篑。多年患病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在口吃前、口吃当中和口吃之后,患者的心理都是非常矛盾和痛苦的。

因为口吃症状,患者肯定会感到不自然,或是受到嘲笑后,身负压力,感到心烦。于是就会想方设法防止症状的发生,但症状总是在对抗中加剧。接下来,患者担心的不仅是口吃症状的问题,而是症状为何不可控制?”他总是琢磨着,为什么症状控制不了?

和积极的self-view可能防止日后的困难。为何千方百计都无济于事呢?这令他始终不解!为此,他感到无助和悲哀。连一句最简单的爸爸都张不开嘴,这难道不是天大的讽刺吗?他日思也想,穷思竭虑,却无可奈何。战胜不了敌人,会让人感到害怕。解决不了问题会让人忧心忡忡。患者都说自己很自卑。

是啊,连一个三岁小孩都能脱口而出的爸爸,对患者来言竟然比登天还难!当你看到幼儿园的小朋友伶牙俐齿的说话、朗读,而一开口就张口结舌的你又做何感慨?一股发自内心深处的自卑感油然而生!一次一次的斗争失败,自信心几乎完全灭失!

患者都是聪明的,他会在实践中不断的修正自己的策略。他发现,越是这样想念口吃、关注口吃,说话越会口吃。因此,患者总是暗示自己:算了吧,不要和口吃斗了,不要再去想它了,不要再去关注它了

结果,越是暗示自己别这样,别那样,偏偏会这样、会那样。越是暗示自己不要和口吃斗,越会斗!于是患者又往后退一步:我不关注口吃,我不想口吃之事,口吃就让它口吃,可以吧?”过了一段时间,患者又会问:我这样做了,怎么还是会关注口吃?怎么还是会和口吃斗来斗去?口吃怎么还是依旧啊?无论我怎么做,都摆脱不了口吃的困扰啊?

是的。这就是口吃病的脾气,这就是人的心理规律。人的内心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相反,意识往往在自我控制下沿着反方向前进,理智的力量越大,反方向前进的步伐越大。这就是张景晖讲的:放弃人为的拙策,服从感情的自然

我们在生活实践中总是千方百计的和口吃斗来斗去。正当我们与口吃斗得不可开交时,口吃意识会一次次被激活和强化。口吃意识的被强化的结果:心理障碍的加重,病态性口吃加重。

从强迫症的概念我们知道,口吃病同时也属于强迫症。心理想不干的小事情,偏偏想着要去干。口吃病既然属于强迫症,那么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口吃症状没有彻底缓解之前,老子、庄子的顺其自然的无为思想就大有作为。

不追求表面症状的治疗,而从诱发症状的原因入手,这是医学的基本常理。但是医生也会兼顾患者的表面症状问题。比如,如何减轻感冒病人的发烧、伤风、流鼻泪等病痛的折磨,医生往往会给病人开些退烧药、薄荷鼻通之类的抗症状药物。大家都知道,这些抗症药物只能起抑制和缓解作用,无法起到治感冒病毒作用。

如果企图以抑制症状的治标手段,来达到消灭病毒的治本目的,这是医理之大忌。口吃是口吃病的症状。口吃之所以发展成为口吃病,是因为当初对口吃持有不正确的认识造成的。如果当初不把一些正常性口吃(请参阅《口吃病的症状分析与研究》)采取错误的态度加以对抗,口吃就不成为伴有心理障碍的口吃病。

如果你认同口吃病乃不正确的认识和错误的态度以及不策略的斗争方式所造成,那么口吃病就属于思想认识问题,也就是心理问题了。就如病毒诱发炎症,炎症造成肌体发烧。不正确的认识诱发对口吃作不策略的斗争,即对口吃采取错误的对抗态度。错误的态度导致了病态性口吃,即:预期性口吃和反射性口吃(详见《口吃症状分析与研究》)

口吃病既然是心理问题,心病必需心药医。张景晖疗法认为,患者的心病是对口吃的不正确的认识造成的,解铃还需系铃人,重新认识口吃,正确了解口吃的本质,摸清口吃的脾气,并在实践中检验,体会顿悟、融会贯通。这种认知疗法才是口吃病治疗的基础。

由于口吃病属于心因性疾病,其症状不会象感冒、肝病等生理疾病那样对肌体造成损伤,但是口吃病的症状却对人的身心健康构成巨大的伤害(详见笔者著述的《口吃病根治三部曲》第二篇)。因此几乎每一个口吃病患者都有一本伤心的泪帐。

虽然口吃症状不会对肌体造成伤害,也不会对他人构成较大的危害,但应当承认,口吃现象对儿童具有传染性,是因为儿童的模仿性强,但口吃病却没有传染性,因为人的认识思维没具备传染性(详见《张景晖口吃病讲义》第二册)

口吃病对患者的心理伤害几乎是毁灭性的。口吃者一旦由口吃携带者发展为口吃病患者,从此就会变得一蹶不振,自我封闭、性格孤僻,对事业前途缺乏信心。患者动辄怨天尤人、杞人忧天。由于自我封闭,以至于坐井观天、夜郎自大。伴随着焦虑多疑、恐惧不安、胆怯心惊,性格暴躁、行事乖张。

自我中心思想严重,个人主义思想膨胀,总是强调客观原因,推卸责任。因为自作聪明,以至于固执己见,听不进他人劝告……长此下去,口吃病人的心理障碍还会分裂为人格上的障碍。因此,多年患病的结果,口吃病患者不仅拥有心理障碍,同时还具有人格上的障碍。其性格在与口吃病拼斗的过程中逐步被扭曲。

口吃病的症状给患者的心身伤害是巨大的。而这种伤害是无法用药物医治的。因此,在接受认知疗法的同时,我们还要运用森田式的精神分析疗法。

以上我们谈到口吃病的主观和客观症状问题。通常,我们采取的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也就是说哪里出现症状就医治那个地方。当然说话结巴,就得从嘴开始:有的人怀疑舌头异常,有的认为肺腑量不达标,怀疑呼吸系统有问题,有的怀疑上下嘴唇的闭合有问题。

这些疑问都被患者在实践中逐一否认,之后又开始关注言语的产生过程。怀疑是肺、胸、声带、喉、舌头、上下唇等肌肉器官组织在说话时没有配合好,即出现了言语功能性障碍。于是练习绕口令、练朗读、当众演讲等言语训练的方法层出不穷。

我们知道,口吃的客观症状是通过言语的形式表现出来。患者不去说话,谁都不知道他有口吃现象。因此,言语就与口吃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一些人看来,言语的不连贯性,不熟练、不默契,就是口吃的始作蛹者?

少女脸害羞时容易出现脸红耳赤的现象。脸色和耳朵出现的现象,是脸蛋和耳朵出现了问题吗?不大可能。因为这是大脑神经中枢的缘故!是少女大脑神经受到外界的刺激导致脸红耳赤的现象。

张景晖理论认为:口吃(以下我们都指客观症状)是大脑神经中枢这个指挥控制中心与肺、胸、声带、喉、舌头、上下唇等器官、肌肉组织失去了正常的联络,或者讲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在指挥这些器官、肌肉组织的运动时(即言语)出现了故障而造成的。这一口吃形成的理论几乎可以解释一切口吃现象,除此之外可能还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做到。因此,我建议吃友自己去细细品位,不要被道听途说所误导。

简单的说,大脑在指挥我们说话时发生了故障,这一故障就是我们通常所谈的口吃现象。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言语只是口吃现象的载体,其功能是否良好,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口吃的真正原因。当然,如果言语功能本身出现毛病,我们说话就不会因人而结巴,而是在任何场合一般都会结巴。

就象我们的腿受伤了,不会视场合瘸腿。绝大多数的口吃病患者在不少场合,特别是自言自语的时候,非常流利,因此,可以排除言语功能本身的问题。那么,是不是指挥我们说话的大脑语言神经中枢系统出现故障呢?这个也不大可能。大脑是人体一切活动的指挥中心,如果出现故障,我们说话,还会有时侯流利吗?

既然言语功能本身没有问题,大脑也没有故障,那言语故障(口吃)究竟出自哪里?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大脑和言语功能的配合过程中出现了不协调,导致言语紊乱的现象,这就是口吃。

如何治疗口吃?国内外流行的治疗手段大都采用发音法、脱敏训练等行为治疗的方式来矫正口吃,不少矫正班也辅之于认知疗法和心理疗法。而使用最广泛、最有立竿见影之效的还是发音法。发音法的原理就是通过轻柔、缓慢、节奏来修复因口吃遭到损伤的言语功能。应当肯定,几乎所有的口吃病者在发音法或其他发音技巧的掩盖下都能够达到口若悬河,假性流利的程度。

为什么会这样?患者练习发音法的前提,就是轻柔、沉着、有节奏感。试想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人的心理活动还会出现波澜起伏吗?除了预期性和反射性口吃外,口吃病的其余五种症状,即措辞性、惊恐性、慌乱性、恐惧性、习惯性口吃,基本都和紧张、节奏有关。而发音法正好填补了这些症状的不足。

试想,患者在轻柔、平稳、富有节奏的言语过程中,还会产生以上五种口吃症状吗?在日常生活中,口吃病患者的行为治疗,不妨参考以下解决方案:

一、重度口吃症患者,平时发生的口吃现象主要是习惯性口吃。一般的发音法都可以有效的矫正,并且可以大面积的减少口吃症状的发生;

二、中度口吃症状的患者,平时发生的口吃症状主要以慌乱性口吃、恐惧性口吃、习惯性口吃、预期性口吃为主。可以借助一般的发音法进行言语矫正,并运用突破疗法减少恐惧性口吃,巧妙的运用转移注意力来回避预期性口吃等手段。

与此同时还应该进行合理的心理疏导:比如:太极拳、跑步、钓鱼、兵兵球、书法、音乐、摄影等,积极培养有规律、从容不迫的工作生活,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尽量保持轻松愉悦、乐观向上的心情;

三、轻度口吃症患者,平时发生的症状主要以预期性口吃和反射性口吃为主。能说就说,遇到口吃预感、难发,能迂回绕过就绕,实在说不出来就闭嘴不说,或者转移注意力、相机行事的说,千万不要犹豫不决、徘徊不定。

言后要采取消淤化结,疏而不堵的心理疏导之法。积极培养有规律的工作生活,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在急躁的时候不妨提醒自己为何要这么急?”尽量保持从容不迫、轻松愉悦、乐观向上的心情。值得注意的是:

1、大多数重症患者首字出现习惯性的难发口吃,自我意识后,立即由习惯性口吃转化为预期性口吃。因此,首字能否顺利过关对重症患者来言尤其重要。

2、重度和中度患者在运用行为疗法取得实效后,口吃现象会大幅度的减少,口吃症状也由重转轻。其行为治疗的方法随之发生改变。

3、重转轻的患者要果断的放弃用方法去说话,顺其自然,逢山劈山、遇水搭桥。不要有意识的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来对付口吃,只是在关键的时候,在需要方法的时候,随时拿来为我使用。在这里,方法只是权宜之计,起桥梁作用。

至此,大家立即就可以明白:无论口吃症状轻重,患者在练习和使用发音法时,不大会口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即便如此,练过发音法和突破法的患者都有这样的体会:真正要口吃时,任何方法都阻挡不了。这是因为患者遇到了强大的预期性口吃反射性口吃的缘故。这两种口吃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发作时无法控制。因此,笔者在《口吃病定义和公式一览》一文中提出:发音法无法克制病态性口吃

病态性口吃的核心是口吃意识的存在。因此,淡化口吃意识是治疗病态性口吃的根本。口吃意识属于一种类似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条件反射。如何淡化口吃意识?

、正确的认知疗法。了解你的口吃病真实情况,打消虚构、夸张的评价、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自动解除对抗态度。充分认识病态性口吃是不可战胜的道理,思想上治疗病态性口吃的念头,要完全接纳口吃病的一切症状;

二、必要的行为疗法。减轻口吃症状,缓解心理压力。尽量少口吃地说话。对非病态性口吃可以采用必要的行为手段来减免症状的发生。对病态性口吃可以采用回避、迂回的战术,切勿从正面突破。只有少发生口吃,才是减少条件刺激、消褪反射结果、瓦解口吃动力定型的物质前提;

三、面对现实的森田疗法。因为行为疗法无法解决病态性口吃,加之任何行为疗法反过来都会强化口吃意识,因此,美国坎拉教授之发生口吃采取:不评价、不骚动、不讨论、不批判的态度是淡漠口吃、淡化口吃意识的必要前提,而接纳症状,面对现实,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是口吃病获得最终康复的保证。

值得注意的是,病态性口吃是口吃病人的标志,如果没有病态性口吃就不成为口吃病者。论坛上有很多吃友将口吃病的概念泛化,认为只要有比较多的口吃现象就是口吃病人

那么比较多究竟以什么样的一个数字来定义呢?我想谁也拿不出具体的数字。因此,从口吃现象多少很难界定什么是口吃病人,什么人才是正常人。而从发生的口吃现象本身来看,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辨别是哪一类型的口吃症状。比如,措辞原因引起的口吃、惊恐原因引起的口吃、慌乱原因引起的口吃、恐惧原因引起的口吃、急快猛的不良言语习惯引起的口吃等都有连发现象。

甚至预期性口吃和反射性口吃,也有连发现象。至于伴随动作,我们也无法在短暂间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从口吃的现象来判别属于哪种口吃症状,实在太难。加上口吃病人都善于逃避掩饰,有的在人多的时候不口吃,人少的时候反而口吃,有的则相反;有的在熟人面前口吃,而在陌生人面前不口吃,有的则相反。

有的在非正经的场面很严重,而在正式的场面却不口吃;大多数人自言自语不口吃,而有人在场则口吃;绝大部分唱歌不口吃,有的唱歌也口吃;有的念报告不口吃,有的会口吃……因此,很难从一个口吃病者的嘴里作出正确判断。

俗话说,言多必失。只要我们和口吃病人经常生活在一起,其马脚总有一天会露出来的。这个马脚就是病态性口吃。虽然病态性口吃发生的频率比较少,但是在一定的环境和场合下还是会无法控制的流露出来的。而且病态性口吃在发作时一般都有明显的特点:表情异常、肌肉跳动(肌束颤动)、呼吸紊乱、四肢颤抖,难发、连发、中阻各种口吃现象都有。

我们知道,措辞性口吃、惊恐性口吃、慌乱性口吃是人人都会有的口吃现象,用不着去改变。而恐惧性口吃则以一些社交恐惧者为主,习惯性口吃主要发生在性格比较急躁的人身上。

因此,口吃病矫治实际上就是改善恐惧性口吃,矫正习惯性口吃,治疗预期性口吃和反射性口吃。笔者在前面几篇文章中,对恐惧性口吃习惯性口吃预期性口吃反射性口吃分别作了论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

探究提高和发展思维对治疗口吃的积极效果,专家分析说,很多患者在矫正中途,会遇到某些困难,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思维问题。有的说:口吃是轻了一些,可是讲到后来没有词了,未讲前,想了很多,一旦要讲,思维又跟不上了

思维和语言是有密切关联的。心理学告诉我们: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但口吃患者把一切差错归咎于思维那也不完全正确。试想:你在公共汽车上要买八分钱车票,这个字想了多次就是说不出,难道也是思维问题吗?

口吃患者当口吃程度减轻后,有的又过分强调语法修辞以及斟酌文句,这是不必要的。殊不知,讲话不是做文章,因为说话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日常说话体;虽然要求达意,但不讲究谈吐精练。闲谈,打电话,个别谈心,研究问题都属于日常说话体,停顿可以随便,口语成份多,既可省略,又可随时更正。

二、演讲体:要求达意,吐字清晰,逻辑严密,内容准确,中心突出,条理清楚,而且声调要求富于变化。

口吃患者矫正后的近期内,说话应采用日常说话体。思维的形成、反应、感受,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固然是一个方面,但主要的是靠语言,思维的发展和提高,也要靠语言,是语言活动最重要、最基本的形式。经常练习讲话,多作有系统的长篇讲话,就有助于自己思维能力的提高。

笔者亲身接触到一件事;季某(),解放前是童养媳,文盲。1950年任居民组长,不久又升为居民委员会主任、服务站长直至街道副主。解放后,她通过扫盲,略识一些字,但许多常用字还不认识。以前她召集居民开会,总是请别人代为发言,可是几年后她当了街道干部,作长篇报告无需讲稿,尽管讲得噜苏、重复,但却有声有色。

她曾经负责的居民区是杭州的先进单位。设若一个学识渊博但表达能力差的大学教授,可能还起不到这样的作用。这个例子说明,经常多说,可以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使人的智力充满着生气,并获得发展语言的一种动力。要使思维的提高和发展,决不是朝一夕的事,要从下面五个方面去努力。

一、独立性:每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都包含着模仿和参照成分。如果说是演讲,往往还要撰写讲稿,参阅资料。但一个独立性很强的人,在讲话中途可以不受讲稿限制,滔滔不绝地作新的补充,而且语言有组织,感情有起伏,表现得不慌不忙,但内容又不离原题,我们应该培养自己具有这种独立的自由地表达的能力。

二、广阔性:需具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联想,大量的词汇和多方面的修养。这就能使自己的思维具有广阔性,使思路开阔,想象丰富,构思巧妙,表达自如。

三、层次性:分为多层次和少层次,通俗地说,就是写文章的。三个以上,叫做多层次,那就要带讲稿,起码要写点提纲,三个以下称少层次,如果内容不多,最好是硬记。硬记是帮助思维的发展和提高的最佳通道,硬记又可以把大脑储存的众多信息,根据需要,加以选取组合,形成一个顺理成章的层次结构。

四、层动性:除了有关政策、法令、规章制度酌严肃的演讲之外,我们作演讲时,当察觉到听者毫无兴趣或神态异样时,要善于立即开拓另一通路,用另外一种新颖而正确的见解和立论把听众吸引过来。这种思维能动性的功能,只有通过多次讲演的反复锻炼才能获得。

五、实践性:思维在实践中产生认识,其认识正确与否也要靠实践来检验,认识与实践是互为因果的。你如果要进一步得到认识,就要进一步去实践。因此说认识能够指导实践,而实践又能提高认识。

思维对语言是存依赖性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可以增强思维能力的发展。口头语言给思维既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天地,又体现了丰富了思维的实践性。

提高和发展思维能力,就要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训练。当然,不同内容、不向形式、不同风格的语言,对思维的培养效果也不会一样,但总的来说,不管什么形式的讲话,多讲比不讲或少讲要好。

探究探究

  • 对外汉语
  • 普通话
  • 演讲口才
  • 其他
  • 普通话学习
  • 普通话考级
  • 演讲水平提升
  • 领导口才锻炼
  • 发音矫正
  • 周末班
  • 全日制白班
  • 随到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