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首页  >  潜能开发新闻  >  以爱为底色的家庭教育,才是培育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

以爱为底色的家庭教育,才是培育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

[2020-10-30 20:47:01] 浏览量:257 来源:

博沃思

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施教主体,虽然没有岗前培训,但都必须明白:以爱为底色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沃土,才能不断给他给养,支持他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夫妻关系是家庭教育中的首要关系,只有夫妻之间把关系搞好了,才能营造出和谐、温暖、有爱的家庭环境,给孩子提供挡风避雨的港湾。

当我们想教好孩子的同时,首先要保证的就是我们家庭的和谐氛围,因为夫妻关系才是一切家庭教育的基础。

在35-42岁这个阶段,夫妻关系最容易出现问题,7年之痒和11年之痛基本上都发生在这个阶段。其核心原因就是夫妻之间不能有效沟通,以及彼此不能满足彼此的需求,不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生理上的。今天,博沃思家庭教育老师从家庭、社会、心理、生理等多个维度做了分析,并给出大家一些建议。

夫妻之间,怎样沟通才最有效?

著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其所著的《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炼了“非暴力沟通”的四大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1、态度友好,语气温和。

这八个字,听起来像是废话。但放到实际生活当中,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

一对新婚夫妇,丈夫双休,妻子单休。周六傍晚,妻子下班回家,发现丈夫正窝在沙发上打游戏。电视开着,锅碗油着,鞋袜乱着……

这时,如果你是那个丈夫,你觉得你会更愿意听到哪种“沟通”呢?

A. “哎,你玩手机还把电视开着?电费不用交了?还有这锅、碗,你吃完不知道顺手洗掉啊?就留着等我来洗……”
B. “老公,这电视你还看吗?不看的话,咱就先关了吧。哦,还有那个锅……”

虽说友好的态度,并非无往不利;但相对于恶劣的语气,温柔,显然更易使人心态平和。

2、观察陈述,不翻旧账。

很多妻子会说:“不翻旧账,根本是不可能的事。过去的问题他都没解决,不翻旧账能行么?”

可是既然那些遗留问题到现在都还没解决,难道今天多翻这一次旧账,就能突然开挂,一劳永逸了?你以为翻旧账是在解决问题,其实,这只是在激化彼此的情绪。

要知道,多数人选择翻旧账,都是想借此表达自己的不满。不自觉地,就会带上主观评价。

“上次你就是说话不算话,这次又是这样!”(评价“说话不算话”,带有主观性,而非陈述)

顺带着,就很容易引发当事人的不满情绪,或委屈,或愤怒,从而激起反抗心理:“我解释了你不听,你自己不讲道理还要怪我?”(评价“不讲道理”,双方互相激怒)

而观察陈述是怎样的呢?

“昨天你说今天打扫浴室的,但是你到现在还没开始打扫。”

观察现象,陈述事实。不主观评价,也就更不会激化情绪,引发口角。

3、体会感受,厘清需要

体会感受和需要,一是自己的,二是对方的。

老公没有按平时正常的“加班时间”回来,还一条消息也没有!消息发过去,不回;打电话过去,没接。一直找不到人,这时,妻子不过是需要一个确切的消息,让她知道,他在哪里,是否平安。

再换位思考,试着想想,对于老公来说,他的感受和需要是什么?

加班时间延长,正常人的感受,应该都是疲累不堪,想要快点做完回家;至于需求,或许是家里人的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个温暖的拥抱?或者再实际点,直接躺床睡觉?反正……总不会是想要听到抱怨,看到冷脸,或者想要吵架吧?

换位思考后,应该也就能够明白:一切不满,都是源于未被满足的需求。

4、拒绝责备,坦诚请求

了解对方需求,满足对方需求的同时,也一定不能忽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可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应该如何表达呢?是把原本的担心关心,转成脸上的阴郁,言语里的责怪吗?

还是更加直率地表达需求,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就像这段话一样:

“老公,下次如果碰到加班特别晚的情况,你能先给我说一声么?要是太忙,忘记和我说了,也至少把手机声音开着,接下我的电话吧。一直联系不到你人,我真的很担心你。怕你在路上出什么事……”

我们在情感上的含蓄表达,其实真的不该成为亲密关系中,彼此交流的桎梏。

需要对方做什么,就直接表达你的感受和需求。别阴阳怪气,别得不偿失。

夫妻之间,满足彼此需求的正确姿势

1、为什么他/她不能给我想要的


处在夫妻关系中的两个人,要搞明白这个问题,就要对对方和自己的处境都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即彼此都要懂得三十多岁的女人、男人的处境和需求。一般来讲,到了这个阶段,夫妻两人基本上都有了孩子。

男人到了这个阶段,全身心扑在事业上,不断追求事业上的成功,追求社会地位,追求话语权。每天回家都是一身疲惫,很少有心思放在妻子和孩子身上。处于这个阶段的男人,需要的是自由和放松。

作为全职太太的女人,到了这个阶段,整天把心思放在家庭、丈夫、孩子身上;作为职场女性,不但要工作,还要关注孩子,夫妻双方都关注孩子,而忽略了彼此的需求,这使得夫妻关系很容易出问题。夫妻关系一旦瓦解,整个家就散了。处于这个阶段的女人,需要的是丈夫的关爱和回应。

在生理需求上,女人的性需求要比男人旺盛,性除了生育和释放的作用,对于夫妻双方是一种彼此深度融合的途径。

2、为什么他/她给的我不想要

对方不能给彼此想要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彼此的客观处境导致的结果。虽然我们在形体上已经达到了成人的标准,但我们的行为表现仍然像个孩子,我们的心理需求仍然停留在幼年期。我们真正的需求,不是一个成人的需求,而是一个孩子的需求。

女人像一个女孩,总是想让丈夫扮演父亲的角色,想让丈夫像父亲一样呵护自己;而男人像一个没长大的男孩,总是在寻求妈妈的怀抱,渴望妻子扮演妈妈的角色。

如果是这样,夫妻双方在心理上都没有达到成熟的标准,双方内心都如同一个永远装不满的空篮子等待对方无尽的补偿,彼此都在向彼此索取。

这是混乱的关系,不正常的关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小的时候,家庭所有人把孩子放在首位,父母过分给予,孩子总觉得自己是最重要的,长大后,孩子就会把自己的伴侣当成父母。武志红就曾说,中国的男女关系,本质上是都是:男人在找妈妈,女人在找爸爸。

如果妻子需要的是一个父亲,而丈夫需要的是一个母亲,那么在这样的夫妻关系中,彼此永远也不可能得到彼此想要的。

心智真正成熟的人,应当是独立的、成熟的,是能给予和分享的。

3、中国式家庭结构,让夫不夫、妻不妻、子不子

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庭体系和模式,每个人在自己的家庭体系中都有自己的需求。

中国的家庭体系中,丈夫很难脱离原生家庭的束缚,只要婆婆还活着,丈夫第一位的角色就不是丈夫,也不是父亲,而是儿子。妻子的需求、孩子的需求对丈夫来讲都不是第一位的,而妈妈的需求才是第一位的。

丈夫不断地压缩自己的需求,从没有进入自己的家庭,一半留在原生家庭,一半留在自己的家庭;在自己的家庭中,男人充其量只是一半的丈夫,一半的父亲。 在这种家庭体系中,男人觉得自己无论做了什么,总会有人感到失望,他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于是,很多人就去家庭体系外寻求放松,比如包养情妇,这可能就是小三得以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在这种中国家庭体系中的妻子,要面对自己的需求、孩子的需求、丈夫的需求甚至还有婆婆的需求。妻子经常会感到沮丧,感到没有人疼爱。妻子不断被要求,不断被控制。丈夫的角色不充分、不完全,妻子就只能在自己孩子身上获得情绪情感的需求,从而孩子成了妈妈的替代品,即妈妈的“小丈夫”。但是,母亲不知道,自己利用孩子来满足自己情感需求的行为,无异于对孩子的虐待。

对于孩子来讲,常常感受不到父亲的存在,而母亲却紧紧抓住自己不放。如果孩子常常目睹父母争吵,孩子就会自我压抑,变得敏感、紧张,承担了不该自己承担的责任。孩子会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才导致爸妈关系不和,于是常常羞愧,而且可能感觉被遗弃。长此以往,孩子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缺乏安全感甚至成为问题儿童。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正向的自我概念,没法建立良好的自尊。

父母关系不和,孩子就会过分压缩自己的需求,孩子不敢表达,反而尽可能学着讨好别人;孩子不知道怎么谈论自己的感受,长大后感受被切断,这样的孩子成年后不具备解决亲密关系问题的能力。

4、跳出控制,建立界限,成长自己,满足对方,构建幸福家庭

只要愿意自我改变,每个人都能拯救自己的家庭,拯救夫妻关系。在一个家庭中,夫妻关系才是NO.1。要做到这一点,丈夫要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建立界限,把自己的妻子放在首位,而非自己的母亲;妻子应当和自己的孩子建立界限,把丈夫放在首位,而非孩子。

说白了,丈夫和妻子在心智上都要成长到成人的标准。

对于丈夫:要和自己的母亲建立界限,慢慢脱离旧的家庭体系,回归到自己的家庭体系中。

对于妻子:有经济安全,能够享受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把所有心思放在孩子身上。

我们最终成长的目标就是:不需要任何人给我们赞赏和认可,我们依然可以获得良好的自我评价。
如果夫妻之间总是争执,我们一定要保护孩子免受伤害,告诉孩子:“无论我们发生什么,这都不是你的责任。”

夫妻关系好,孩子自然明白父母恩爱,自己又是父母爱的结晶,父母定会爱自己。

夫妻关系好坏,对孩子的影响都是深刻的,会影响到他的成长和生活。当他在处理婚姻、家庭问题以及冲突时,或多或少都带有原生家庭的影子。

夫妻关系搞得好,能形成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给孩子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夫妻关系搞得差,孩子得不到任何的“养料”,就会束缚孩子的发展与成长。

所以,在一个家庭体系中,只有把夫妻关系放在首位,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夫妻双方各自探索自我,坦诚以待,互为需求,合作共进,才能  建立亲密关系和幸福和谐的家庭。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智力开发
  • 记忆力开发
  • 潜能开发
  • 1-2
  • 3-4
  • 5-6
  • 幼儿舞蹈
  • 儿童故事
  • 动手动脑
  • 其他辅导

网上报名

热门信息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