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首页  >  面食新闻  >  饸饹面的起源

饸饹面的起源

[2018-09-09 17:50:29] 浏览量:822 来源:

甘肃兴陇兰州牛肉拉面职业培训培训中心

关于饸饹面由来,古代中医典籍记载,始于4700年前的广成子、与道家讲究的养生之道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甘肃东部的平凉、天水,是上古三皇诞生之地,又是女娲、夸父的诞生地,文化极为久远深厚。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在其功业成就之后西巡疆界,亲自登临崆峒山,向隐居于崆峒山的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这在《庄子·在宥》篇中有详细记载,治学严谨的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也记载了这件事。

据正统道教说法,广成子是太上老君在黄帝时代的化身,十二金仙之。《太上老君开天经》:“黄帝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广成子。”《神仙传》称广成子为轩辕时人,住在崆峒山(在今甘肃省平凉市)的石室之中,黄帝久闻他的大名,前来拜访探寻治国养生之道。黄帝问道广成子:“您在研究世间万物之道方面已达到了顶峰,可否请您传授我这方面的真谛呢?”当时广成子传授给黄帝《自然经》一卷。又邀请黄帝共同进食,广成子宝剑一挥,砍粗桃树一棵,将树干中间平直的一节掏空留底,又用黄铜师刀钻了很多小孔,孔如粗麻线大小。随即将桃木担在炉台陶器上,放面团用木槌向下挤压形成一根根条状物,落入沸水锅中煮熟。

面团是采用崆峒山附近生长的野生荞麦制成,荞麦性甘味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和可溶性膳食纤维,同时还含有烟酸和芦丁,有降低人体血脂和胆固醇、软化血管、保护视力和预防脑血管的作用。除此还有健脾益气,开胃宽肠,消食化滞,除湿下气,治绞肠痧、肠胃积滞、慢性泄泻的功效。

远古时期的人们,还没有发明面条,仅仅将谷物粉末加水和成的面团统称为“饼”。于是广成子制作的这碗荞麦“饼”就成为了华夏大地早的面条。

食惯了山珍海味、大鱼大肉和精细谷物的黄帝,吃了此碗“汤饼”后顿觉腹中温暖、神清气爽。随即向广成子求教“道家养生之道、五行相生相克之由”,以及广成子何以修身养性、长生不老,“一千两百岁而形未衰”的秘诀等等。面对诚恳的黄帝,广成子直言不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荞麦五行属木,泾川回中山的西王母也经常食用,因此建议黄帝常食,以“调和五行、活筋通络”,对大有裨益,黄帝对其独特的风味赞不绝口,对广成子的谏言一字一句牢记在心,只觉心明眼亮,豁然开朗,称颂说:“金仙陇中授荞以活络,姬得治身之道,仙师真乃帝之恩师!”再拜而退。

黄帝回宫后,依广成子所教之道,静修养身。将所学之道总结归纳为一部医术——《内经》。并让御厨文革在宫中模仿广成子的方法经常制作荞面饸饹食用,造字大臣仓颉还将“活络”二字造为“饸饹”。相传黄帝于120岁时乘龙升天。广成子为十二金仙之,玉虚宫元始天尊门下。因此在陇东的民间传说中,也有了“金仙驾鹤游陇东,轩辕得道乘龙去”的典故。

自此,饸饹美食的制作方法便慢慢在民间推广开来,之后又流传到北方各地即现在的甘肃、陕西、内蒙、青海、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经过近五千年传承发展,饸饹面由当初的野生荞麦制作逐渐演变成今天使用小麦面或加以玉米面等其他杂粮制作,加入猪肉臊子、牛肉臊子、羊肉臊子、西红柿鸡蛋等口味更佳,辅料也变得更加丰富,在原来用料的基础上增加了十余种养气滋补的中药做佐料,更具有养生保健之功效。《中华风味饮食总》一书称饸饹面为“舒脾健胃,养生至宝”。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厨师
  • 咖啡师
  • 茶艺
  • 调酒
  • 糕点
  • 西餐
  • 零基础
  • 略懂皮毛
  • 有一定基础
  • 强化技术
  • 开店
  • 兴趣
  • 找工作

网上报名

热门信息